2017.1.12

贵州札记

本文作者池嘉禾,2014年参加梦想行动暑期志愿者项目,前往了贵州省遵义县洪关乡臻坚民族学校。本文记录了他在项目点的一些回忆、见解、与思考。


暑假去贵州的志愿项目以前,有不少人在明处暗处质疑。以贵州孩子的知识和能力,许多的想法是不是能够实施,而我们是不是只是单纯到易碎的梦想家。

然而,一个月之后,贵州的故事,于我于孩子们,都是诗篇般的存在,经过一年的沉淀,纯净到不真实。最后一晚上我在图书馆熬夜做留给孩子们的视频,半夜两三点钟发现宿舍门被宗叔锁住了,只好卸下图书馆的窗帘,裹着睡了两三个小时,还一直听见蚊子嗡嗡的。后来听到咚咚咚的声音,宗叔起床拍起了篮球。我起身的时候,天还没有亮透。从图书馆到厕所的路两边是有些杂乱的小植株,山里的鸟啼叫两三声,弦月微凉,都是悠悠然的样子。空气里润湿而淳朴的味道,我特意多吸了几口,希望能记住。

当然看到了很多的不如意,领导的势利和卑微,老师的狭隘和浮躁,父母的挣扎和偏执,孩子的叛逆和茫然,现状不尽如人意,那是意料之中也是必须知道的事情。会有不适,但现状就是现状,于我来说,那都是再宝贵不过的知识,不适之后反而会有大把大把的思考和学习的喜悦。

正我们和孩子们说的,我们会记住,我们想记住的事情。

我记得学校门前的两座小山,我们在的一个月多半都在下雨,山前云雾飘渺,山后叠嶂层峦。记得每个下午都有一群发育不良的小学生一起扑到我身上像爬树一样东抓西抓,嘴里嚷嚷着“大蝈蝈”,“大蝈蝈”,一幅憨态。记得每次吃完饭,碗都会被盯了我好久的孩子抢去洗。记得一看到我站累了,小女生就直接把凳子塞过来硬叫我坐上去,自己和同桌挤一把凳子,连推辞都不让。下午的时候,我捧着一本书,在操场边上讲故事,孩子们会记得上一天小王子去了哪个星球,前一周《星空》里的小女孩为什么不开心。我带着彩带,讲完故事之后给身边的孩子们一个一个折星星。

“大眼睛”,是我们对于山里的孩子的偏见,他们比观念里的要可爱的多,温暖的多,也敏锐的多。尤其,是初中的孩子们。皓月会不愿意接近志愿者,因为她害怕分开的时候会更伤心。唐江会问我们,为什么要来洪关,为什么要来做志愿者。周梦丽想知道,我们犯过什么错误,难过的时候会做什么。还有很多很多的孩子和我们说的,“哪怕你们走了我们会很难过,但是我们不许你们悄悄就走了。那样我们会很伤心很伤心的”。

生存而不是灌输,带给了孩子超强的观察力,图书馆的编码系统是到了学校之后我们自己设计的,贴完标签一上架,几个经常来图书馆的女生马上就知道怎么把书归位。而且真的勤快,每次低年级学生来过之后,绘本区总是一团糟,有十几二十个孩子每次下课都会过来帮忙。孩子们帮忙洗菜洗碗甚至捶背,从来都是不用说,总是弄得我们特别不好意思。

还有更让我开心的事情。我从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难以想象的灵气和领悟力。生活艰难,这些孩子会比安逸的同龄人在思考和处事上更独立,穷则思变,这让他们在机会面前,显示出了特别绚烂的渴念和爆发力。

我在图书馆做过知识竞赛。出的都是不简单的问题,什么《七侠五义》 是哪七侠哪五义,拍案惊奇第一回里爱护纸张的人是谁,《大风歌》的原文和创作背景,答案都在图书馆的书里。孩子们四个人一组,飞快地翻书。他们对图书馆的熟悉程度超乎想象,十个大问题,一个小时时间,几乎每个组都把信息点找到了,而且有时候,还是从不同的三四本书里找到的同一个答案。孩子之间几乎没有争执,第一时间就能明白规则,临时组成的队伍之间几乎没有矛盾,分工也极其明确。书见(编者注: 前往臻坚的另一名志愿者)说,看到孩子这么棒,那天我高兴的像个孩子,激动了好久好久就是合不拢嘴。其实,更高兴的是第二天,牟荣凤就静静地在角落里看昨天提到的《三言二拍》,还有几个女生过来查七侠五义,重新确认昨天的答案。

看着陈老师抓耳挠腮,我实在忍不住替下这个大块头的体育老师去教初中的历史。正好讲到四大文明和欧洲史,Proctor帮我展开的画卷在映在孩子的眼里一样是鲜活鲜活的。乡村没有那么多的考试规范和标准化,历史课我教的很自在。谈文明古国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一点点梳理文明的诞生:

“如果500人里面要400人打猎才能养活这500人,只有100个空的人。但是如果是种田,只要100个人就可以养活500人,那剩下的400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出更好的衣服,造更好的武器,建更好的房子,做出更耐久的食物。这四百个空闲的人经年累月所创造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叫做文明”。

“同时,一样大的地方,种田能比打猎养活更多的人,更多的人住在一起,新的想法就可以传播地更快,文明就能堆得更高。”

“地图里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什么特点?” “都在河边上。”“河里有什么?”“好多水”“有水的地方可以?”“更好地种田”。

我和孩子们说,历史就是不停地问为什么。一件事情的发生本身是无意义的,但是了解它的前因后果,梳理清楚每件事情的脉络,会让历史变得特别有意思。我没说的是,由思考历史因果而得到的思维训练,是文理教育的内核,学会思考,会痛苦,却能打破当下的桎梏。

于是孩子们知道了古罗马和拜占庭是一回事,知道种姓制度到现在还在折腾印度,从圣德太子思考我们现在该怎么和日本人相处,由课本散开,我和他们讲了好多好多的故事,还有好多我因为历史书想到的明白的。一开始,我担心孩子听不懂,不断的提问或者说到关键处让他们补充,发现反应比我初中时候都要积极。其实,比起课本里零散的知识点,我的每堂课的因果和逻辑脉络都很完整,所以听懂所需要的只是注意力而不是知识储备。

所以不出所料,每一堂课,都有一半人炯炯有神,跟着我大脑转得飞快,兴奋的不行,另一半人直接睡死过去。在贵州的时间太有限,没有时间去培育了,只能是漫天地撒种子,只能期待有些许能落进土壤里,若干年后一阵春雨,结果开花。

在几次家访之后,有几天我一直皱着眉头。梦瑶(编者注: 前往臻坚的另一名志愿者)很奇怪为什么我看上去没有做太多的事情,但是憔悴到嘴唇都紫了。

是因为一直想,一直想,一直理不出头绪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帮这些孩子。正如当地的张老师所说,小学初中的同学是不需要也不应该捐钱的,没有农业税,所以家庭缺的只是现金,也许家简陋些,生活不体面些,但是温饱都没有问题。孩子在学校的成本也几乎可以忽略,上面时而还会给贫困学生一些补贴。捐助不但用不到学习上,反而会让家庭生活的平衡被打乱,在观念上也容易助长不劳而获。

那假设我是超级有钱有权的富豪,把孩子送到北上广最好的初中呢?答案还是不行。正如每个学校都有差生,很多的孩子在这儿的学校已经显得慵懒消极,再到要求更高的地方,一旦自暴自弃,回也回不来,呆又呆不住。就算是最出色的孩子,我到美国有多难他们到大城市就有多难,我至少是准备托福和SAT之后进了和自己匹配的学校,而且自己主观上有非常强烈的意愿。如果直接把孩子放到竞争性极强的新环境,一切都大不一样,他们不一定找得到坚持磨合的理由,毕竟,是假设的“我”把他们送进大城市的,这个年纪的孩子沮丧和抱怨都太正常,又怎么能尽全力呢。生活差异太大,又极其容易心态失衡,既要融入又要自信自强而不堕入虚荣,有几个孩子能在这么大的年纪学会这些呢?

所以答案总是不行和不行,既然上天让他们降生在这儿,要改变,每一寸路都只能是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去走。而社会规律和秩序,也意味着这些孩子长大以后,绝大多数都会是农民、司机、泥瓦匠和女工。只有极少数人可能会变成大学生,然后去摸索新的生活。对初中时候的我来说,我痛恨应试教育,信马由缰地考上了宁波最好的高中。可是对他们来说,中考就是一道过不去的坎,不需要也没有能力谈素质,只有勤奋再勤奋,考试才是出路。

那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即使不能创造积极的改变,至少不能打乱他们既有的生活。如果孩子们自己没有意愿和动力,只是被动的接受影响,那我们这短短的一个月起不了什么作用,直接会在我们走以后重新淹没到大环境里。

那,怎么让孩子变得有意愿和动力呢?我明白的看到初中的孩子已经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还有他们的未来,能不能引导和促成他们的思考呢?观念的改变一旦形成,其影响力,恐怕要深远的多。当然,大多数的孩子对此还是是绝缘的,但是只要能在一两个倔强而要强的孩子心里划一道痕迹,如果能让他们有一点点小改变,如果能让他们在若干年以后还能想起我们的一两句话,便是不虚此行。

所以,首先,孩子们缺一个努力的理由。那就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好好读书。

我开始想我自己,初高中的学习从无胁迫,是因为我憧憬更多的选择和自主的生活,而用功读书,给自己选择的权力。于是,有了《亲爱的安德烈》这堂阅读课。书里的很多内容像德国和美国人的对比,什么是Kistch,对孩子来说都太飘渺了,可是有一段,真真的适合告诉他们。我念着细心选好的段落,和书见一起和孩子们讨论什么是“给河马刷牙”,为什么要读书?我依稀记得龙应台的原话给小时候的我多大的震撼,那个时候,我也和他们一样大。我想说,如果你们向往其他的选择,读书能让你们在种田、打工以外有其他的选择。

其实隐隐担心孩子们不知道我么想说的是什么,但是这次,又是我们多虑了。倔强的孙忠菊,开朗而略有些顽皮的周梦丽,在课堂上就有了呼应。我们知道孩子腼腆,对于他们来说表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让他们把满意的不满意的都写在纸上,然后可以署名可以不署名交给我们。当然有淘气和敷衍的孩子,但是从纸条里能看到鲁拙的语言里面真的开始有了思考。中了!那确实是孩子们有的疑惑,而我们又确实击中了。怎么尽量久地延续他们的触动呢?让舟璐寄几本《亲爱的安德烈》过来吧,让他们一直能把书留在班级里。

也有孩子在纸条里问我,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吗?我有几秒一下子不知所措,这些孩子,真的厉害。

孩子们还缺什么?在纸条里,有很多的孩子提到很羡慕安德烈和妈妈能这么平和地交流。很多时候家长都那么生硬,孩子也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可是有限的时间里,家庭的问题我们又是鞭长莫及。不能解决的事情,就不去想了。

孩子们还会明着或者暗着抱怨贫穷,特别是和同学比较的时候。有人家的房子是砖的,有人的房子是土的,有人有更多的新衣服,有的孩子好几周都是一件。但是抱怨本身什么都不创造,反而让人消沉。能让孩子更积极一些吗?

又是好大的一个命题,当然不能说道理,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和他们说道理。

忽然想起来《风雨哈佛路》,这不是一个面对挫折简单的励志故事。Lizzy在一个不幸到不能更不幸的吸毒家庭,后来无家可归,睡在地铁里。却从头至尾,一直在爱着自己的爸妈。她说她不去问生活为什么,因为她知道为什么。她想给自己一次机会,想看看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会有什么不一样。Lizzy进了哈佛,而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可是让孩子看美国的电影,他们能懂吗?让他们知道毒品是什么,又真的好吗?红英姐(编者注: 前往臻坚的另一名志愿者)又出来替我担心了。后来班主任说可以,那就上了。

可是这些孩子,真的总是比我们设想的要灵巧些。电影里该笑的时候,他们都笑了,凝重的时候,教室里也一直是静静的。上课前,我和书见重新听译了里面的台词,我对于字幕的翻译不甚满意,重新组织语言,把两大张的台词打下来给每个孩子一份。

而看完电影,我也入戏了,把一起主持活动的书见晾在一边,说话的时候,手势很凌乱激动,也真的很大声:

“命运就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抱怨了。可以抱怨我们的衣服没有别人的好看,可以抱怨为什么他们家有电视我们家没有,可以抱怨为什么他们的房子比我们家的漂亮。我也可以抱怨,我可以抱怨说为什么英语不是我的母语,为什么我在美国学习比我的同学就是要吃力很多。本来就有好多的为什么。为什么我生在大山里,为什么我不如城里的孩子,为什么我每天要在田里面干活,为什么爸妈喜欢妹妹不喜欢我,为什么老师偏心眼,为什么他们学习比我快?”

“Lizzy说,她身边的人都怨气冲天,她不想像他们一样。她知道妈妈对她不好,可她只想自己妈妈爱她的那个瞬间,希望用自己在最后所拥有的一切,去换回她所曾拥有过家庭。而我们有没有像Lizzy一样,想过自己能做的是什么?有没有像Lizzy一样,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有没有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对,改变就是很难,就是很累,就是很多挫折很多不如意,就是可能试了好多次就是不行。但是我们有没有问问自己,我们真的已经够努力了吗?我们真的再也没有什么能做的了吗?真的努力一点,在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了吗?”

“Lizzy和她的姐姐再相遇的时候,她的姐姐抱怨妈妈不让她读书,变得和她的爸妈一样消沉。Lizzy虽然还是一无所有,可是她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也已经是比她姐姐更好的人了。我很不想这么说,但是我知道,你们中一些人和另一些人,以后就会是这样。我希望你们都成为Lizzy,但我知道这不可能。请你们记住,这样的相遇,它一定会发生,一定会发生。“

整个教室又都是安安静静的。孩子们呆呆的看着我,我看见他们的眼神都变了,也注意到几个孩子哭了。那天教室里沉默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到晚自习结束。下课以后,我仔仔细细看孩子们在课后交上来的纸条,给张老师看孩子们写的话,张老师说,他也有点感动。

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孩子的问题。他说,我今天真的很感动,也开始想好好读书了,可是不知道这样的感动,能坚持多久。

希望这不是一剂心灵鸡汤,而是真的能改变一些孩子的想法。从他们的纸条里看见了短期的成功,可是未来,那是我们都无能为力的未知数,就像之前说的,路,只能,自己往前走。

但是我知道,《风雨哈佛路》之后,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怅然之后,有一种完满。

到贵州之前总是担心融入的问题,后来发现要担心的,其实是太融入。孩子们和我挺像的,缺乏安全感,心里的感受又总是被亲人忽略,却也因为这些变得更加敏感和细腻。所以一点点的倾听和温暖,都会让孩子们那么感动和依赖。我也是有私心的吧,到贵州之前太多孤独,太多对父母还有舟璐的倾注又像是竹篮打水。在学校里也是,总是在学习和模仿,没有太多机会让自己变得有用。所以真的有机会做些什么的时候,用力极其之猛。本就有点泛滥的爱心,在一瞬间决了口子。

其实,只要认认真真的问孩子问题,听孩子们说话就好了。会有很多唧唧歪歪的事儿,也会有不少细微处的明媚。孩子会告诉我不同的牛有什么不一样,一对双胞胎怎么分清楚,用弯折的棍子截下蜘蛛网可以捕蜻蜓,家门口的大杏树有很多很多年了。广中亲戚家的狗,是他自己养大的,所以一吹口哨,就会从大老远跑过来。

山里的老师和父母都很焦虑,会经常地贬抑孩子,也没有时间做细微处的观察,所以让这些孩子信任的阀值,比城市里的孩子要低不少。他们要的真的不多,真的只要好好对他们,关心他们,不要计较,和他们好好玩就行了。他们和我一样,那么需要让自己变得有用,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但他们更难,尤其是对于很多女孩子来说,真的时时刻刻都像是会被抛弃一样。

红春和红雨的爸爸妈妈在广州有了弟弟,所以不要他们姐妹了。现在红春红雨跟着奶奶还有二伯三伯住,家里还会闹分家。走之前的一个星期,文艺演出刚结束,下午不上课,很多人都在外面甩,各种签名和留言。我就坐在教室里和还留着的八年级的孩子聊天。唐海起得头,傻呼呼地笑,然后带着点口音和我说,“嘉禾哥哥,我终于明白张震岳的《再见》唱的是什么了”。我说,“你唱唱看?” 唐海的破锣嗓子就这么响起来:

我怕我没有机会/和你说一声再见/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宁愿我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和你/要分离,我眼泪就掉下去/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

唐海没能把整首歌唱完,我听到有人掉眼泪,偷偷跑出去,不想让我看见。很多之前熟悉的孩子,也都不说话了,下意识地咬着下巴,然后躲我的眼睛。孙红冲到黑板上刷刷刷地写,接着同学一会儿一个,上黑板,把我们几个志愿者的名字写了擦,擦了写。“我们爱你“,”我们爱你们”,“We love you”,来来回回的都是这几句话。

红雨忽然遮着脑袋冲到讲台上面抓起粉笔。她写的是“What about you?”

还是母红雨最真实,因为她心里最没着落。恐怕大家都想问吧。

前一天经过孩子和老师同意,从语文老师那儿借来了他们的周记,正好读到母红雨,也就是这么巧,想说给母红雨的话,斟酌之后,刚好打在手机里:好钢因淬炼而坚,对温暖而进取的人,没有白受的委屈和白流的泪。也许,那是上天用另一种方式在对你微笑呢。

胖乎乎的红雨有点点呆, 其实看周记之前都没有太注意到她。女生好多都拿刘海这么遮着眉毛,低着头走来走去的时候不太起眼。忽然觉得她的眼睛有点亮亮的,不知所措的样子。

红雨说,“其实我很感激,因为我的经历,我也知道世界有好多的好人,他们对我真的很好。”

“那还怀疑哥哥吗?” 红雨摇摇头。

其实真的很害怕,日子越久,孩子们越信任我们。和他们一起做课间操,有的早上和王云攀还有孙光莉一起练跑步,用着一个水壶喝水。图书馆都是孩子折的花和蝴蝶结,他们也越来越敢和我们没大没小地开玩笑。见面的时候,一个个总是怯生生地打招呼,“姐姐好!”“哥哥好!”,然后就跑开了。不过很多的事情,他们在纸条里说。有人会说,一开始觉得志愿者都是国外来的,会瞧不起他们,后来觉得我们不一样。有人说嘉禾哥哥最好,因为从来都不和他们生气,没有一点架子,被淘气的小男生恶作剧一屁股摔在地上,还是笑呵呵的。有人说嘉禾哥哥好羡慕你,长得比我们的老师都高,还比我们的老师都知道的多,上课特别好,还能做好吃的红烧肉。甚至,甚至也有人和我说:嘉禾哥,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这么信任过一个人。

离别日近,好希望这份对我们的依赖,可以变成他们对蓝天的憧憬。他们能一个一个,以后都能开开心心地活。可是我也知道,再见到他们的时候,我们之间也许就会有堵厚厚的墙,可是此刻我只愿意祝愿和珍惜。

他们总问我什么时候会再回来,我也肯定会再去洪关。可是我知道,我所将看到的,会和我的记忆想去甚远,重逢的时候可能会夹杂很多的难过,然后挤出笑脸,和激动的他们打招呼。

还是不要想那么多了,只想把当下的日子过好,陪着孩子的时候,就让自己的每分每秒,都念着他们,都属于他们。

走那天,把做好的视频,还有我们这一个月里用到的所有文章和课件,全拷到了班级的电脑上。离开是中午,终于终于,洪关有了一个艳阳天,背着、扛着、抱着、挽着,和熊孩子们拍了好多好多的照片。临行的时候两个女生把一本本子交给我,说唐霞不敢来送我们。而红雨也有东西给我,说是要等我走了才能打开看。

在车上,我拆开红雨的小本子,发现是她的日记本,各种不同颜色的笔,凌乱地记着很多自己的情绪,存了应该有几年了。

而唐霞留了好长的一封信啊,她说:

“哥哥,我觉得成功不是说一个人挣了多少钱有多有名,但他一定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哥哥你给我们整图书馆,做活动,备课到很晚,我觉得你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人,我觉得你已经成功了。”

车当时刚上高速,差点又哭出来。

在洪关,再怎么努力,总是欠这些孩子的。因为我们所收获的,远比能给他们的要多。

曲终,剧未终;再见,会再见。愿缝隙里的青春,一样怒放。

池嘉禾

2014年梦想行动暑期志愿者

GET YOUR PERIODICALLY


Get our infomation / news. Let’s get in touch.